四月伊始、春意漸濃,投資市場的冷暖卻並不相通。權益基金的投資者或許正在體驗震盪波折,而債券基金的持有人仍在一片寧靜祥和之中“養基收蛋”。
在經歷了上月中的“小插曲”之後,萬得短期純債型基金指數與中長期純債型基金指數再度向上攀登,雙雙刷新了歷史新高。這種對比,足以解釋爲何當前債基成爲了萬衆矚目的焦點。
隨着債市行情的持續演繹,面對着“居高不下”的債基淨值,不少正在觀望的投資者更加憂心忡忡:漲了這麼久了,這個位置還能買債基嗎?會不會虧損?
如何理解債基的收益
風險與收益總是相伴相生,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理解,投資債基究竟賺的是什麼錢。
以關注度比較高的純債型基金爲例,這類基金主投債券,不投權益類資產,其投資收益大致來自兩部分:
一是票息。
就是根據債券票面利率計算的持有債券的應得利息,除非債券發生了違約,這部分屬於固定收益。
比如說買入一隻1年期的債券,票面金額100元,票面利率是3%,那麼持有一年可以獲得的利息就是3元,1年到期了還能收回100元的本金。
所以,債券基金經理的投資目標之一就是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尋找收益率更高的債券,以提高利息收入。
二是資本利得。
即債券價差收入。就像股票可以在交易所實時成交一樣,債券在到期前也可以在二級市場交易,轉賣給其他人,所以債券的“市場價格”也會有漲有跌,並不等於票面金額。
比如說,某隻債券是99.5元買來的,現在它的成交價格漲到了100.5元,這1元的價差就可能成爲持有人的收益了。
此外,債券管理人還可以通過加槓桿,從而放大前兩種收益。
比如說,把債基持倉的債券A質押出去,借入資金,做一筆債券正回購,再將融入的錢買入債券B,只要新買入的債券B帶來的投資收益比融資成本要高,就能獲取超額收益。
當然,槓桿是把雙刃劍,用對了是提高收益,如果遇到熊市,虧損也會更多,因此公募債基對槓桿的使用有着嚴格的限制。
如何理解債基的“虧損”
明白了純債型基金收益的來源,再去理解它的“虧損”就相對容易了。
導致債基淨值下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類。
類:市場利率風險
簡單來說,市場利率水平上行,債券價格下跌,反之亦然。
大致如下:
這一現象本質上還是供需關係導致的。舉個誇張點的例子:
假設年初的市場利率是3%,A公司按3%的票面利率發行了一張100元面值的債券,投資人以100元/張認購。
幾個月後,市場利率變成了5%,意味着投資人可以在二級市場上買到收益率更高的債券,對A公司債券的需求下降,便會選擇賣出。
賣的人多了,拋盤大,債券的成交價自然會下跌了。
市場利率的上升受多重因素的共同影響,例如對經濟基本面的預期回升、政策層面的影響、市場流動性趨緊、債券供需的再平衡以及短期情緒擾動等等。
在這樣的情況下,債券剩餘期限(久期)較短,受到的影響相對更小。即相較於中長期純債型基金,短債基金的波動通常會更低。
第二類:信用風險
投資債券的信用風險包括違約風險和市場價格風險(價差風險)。違約風險源於債券發行人因各種原因不能按時兌付債券本息,而價差風險則因債務人信用評級下調而起。
這兩種風險都可能導致二級市場債券價格下跌,進而拖累債券基金的淨值,當然具體程度取決於持有該債券的佔比。
第三類:流動性風險
債券的流動性衡量的是債券投資者將手中的債券變現的能力,流動性風險指的是在短期內無法以合理價格出售債券的風險。
債券可不像股票流動性那麼好,舉個例子,2024-09-06有一則新聞,一筆2.97萬元的交易就將規模爲260億元的國債打到臨停。(來源:澎湃新聞)
如果基金遭遇大規模贖回,而基金經理需要在短時間內匆忙拋售債券,那麼隨之而來的可能便是價格上的折損,這無疑會觸發基金淨值的回落。
如何看待債基的“虧損”
上文中的第二、三類風險俗稱“”,一箇常見的“”標誌就是淨值突發暴跌。
什麼程度可以稱之爲“暴跌”呢?
參考萬得中長期純債型基金指數和短期純債型基金指數2010年以來的單日表現:
在大多數情況下,中長期純債型基金的單日漲跌幅在【-0.3%~0.3%】之間,短期純債型基金的單日漲跌幅在【-0.1%~0.1%】之間。
來源:Wind,統計區間2010.1.1-2024.4.8,單位%,指數歷史走勢不預示未來表現,不代表基金產品收益
如果債市環境沒有明顯“逆風”,但基金的單日跌幅異乎尋常,或者一段時間連續回撤達到2-3%,那麼就說明基金可能“”或是運作管理出現了問題,需要仔細查看基金季報等公開資料、瞭解基金的運作情況,並考慮及時抽身進行基金轉換。
但如果債基淨值的回撤與市場整體的關聯更大,投資者對此無需過於擔憂。
受到債市波動的影響,債基的淨值在短期可能出現回撤併且虧錢,但債券本身是生息的,具備“固定收益”的特質,只要沒有出現“”的情況,隨着持有債券的逐步到期兌付,由於市場波動造成的短期淨值下跌也有望得以復原。
舉個非常簡易的例子:
投資者A買入了一張1年期票面金額100元,票面利率3%的債券,買入時的市場價格是100元。
但由於市場利率上行,這隻債券的市場價格一路從100元跌到99.5元、再跌到99元,投資者A此時就出現了浮虧。
但一旦債券到期,發行人只要沒有出現違約,投資者A就可以拿回100元本金和3元利息,一舉收復失地而且還實現了盈利。
以萬得短期純債型基金指數爲例,在下圖的回測區間,即便買在階段性高點後經歷了連續的回調,但經過最短4天、最長56天的等待,淨值便又能完成“填坑”並且續創新高。
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3/9/25;指數過往業績走勢不代表未來表現,不代表投資建議。
如何看待當下債基的投資機會
債市在過去十年間已經穿越過多輪牛熊,但我國債市向來“熊短牛長”,無論行情“顛簸幾許”,萬得短期純債型基金指數、中長期純債型基金指數年年正收益。
數據來源:Wind,採用萬得基金指數,2013.01.01-2023.12.31,指數過往業績走勢不代表未來表現,不代表投資建議。
不難發現,投資適合自己的債基,什麼時候都不晚。
當然,如果年內債市已經積累了的漲幅,的確需要做好預期管理,接受未來一段時間債市回報率出現波動的可能性。
基於當前債市收益率偏低的現實,相比而言中短期限品種的投資性價比會更有優勢。
但整體來看:
一方面,此前央行提及貨幣政策仍有空間,基本面修復仍需合理寬鬆的貨幣支持,二季度債市將重新博弈降準降息,這將爲債市提供有利的投資環境。
另一方面,經濟增長彈性放緩、需求修復平緩下資金易滯留金融體系,疊加地方化債推進等,或階段性加劇“資產荒”。在此背景下,當收益率出現調整後,機構“買債”熱情或再度被點燃。(來源:國金證券)
展望長期,對於債券市場仍然值得保持樂觀。
隨着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發展的引擎和模式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債券市場收益率逐步下臺階是大概率事件,考慮到市場投資者配置需求等中長期因素,債券市場整體仍處於較爲有利的環境中。
在時代浪潮的裹挾下,宏觀敘事的波動在每個人身上留下痕跡,在漫長的大底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反脆弱”成爲一種重要的能力。當下不妨提醒自己“慢就是快”,從資產配置的角度做好佈局,擁抱固收類資產的中長期“魅力”。
畢竟,債基的“幸福”都藏在時間裏。
圖:近十年萬得債券型基金指數的“劃線”走勢
數據來源:Wind,採用萬得基金指數,2014.04.09-2024.04.08,指數過往業績走勢不代表未來表現,不代表投資建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