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创业 手机 疯狂 坏人 华人 发明 自己

「什么是多头」分析国际收支、利率、汇率、国内物价、经济增长与就业、国际储备、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

國際收支逆差的影響

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逆差,一般會引起本國貨幣匯率下浮;如逆差嚴重,則會使本幣匯率急劇跌落。該國貨幣當局如不願接受這樣的後果,就要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即拋售外匯和買進本國貨幣。這一方面會消耗外匯儲備,甚至會造成外匯儲備的枯竭,從而嚴重削弱其對外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則會形成國內的貨幣緊縮形勢,促使利率水平上升,影響本國經濟的增長,從而引致失業的增加和國民收入增長率的相對與絕對下降。

從國際收支逆差形成的具體原因來說,如果是貿易收支逆差所致,將會造成國內失業的增加。如系資本流出大於資本流入,則會造成國內資金的緊張,從而影響經濟增長。

國際收支順差的影響

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順差,固然可以增加其外匯儲備,加強其對外支付能力,但也會產生如下的不利影響:

1.一般會使本國貨幣匯率上升,而不利於其出口貿易的發展,從而加重國內的失業問題。

2.順差固然可以加大國內的黃金和外匯儲備,但也會使本國貨幣供應量增長,而加重通貨膨脹。

3.將加劇國際摩擦因爲一國的國際收支發生順差,意味着有關國家國際收支發生逆差,易引起對方採取報復性措施。

4.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國際收支順差形成往往是由於出口過多所形成的貿易收支順差,則意味着國內可供使用資源的減少,因而不利於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

國際收支的調節政策

各國政府可以選擇的國際收支調節手段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匯率政策、直接管制和其他獎出限入措施等。這些政策措施不僅會改變國際收支,而且會給國民經濟帶來其他影響。各國政府根據本國的國情采取不同措施對國際收支進行調節。

1.財政政策

宏觀財政政策指+國政府通過調整稅收和政府支出實現對國民經濟需求管理的政策。它通常用做調節國內經濟的手段。由於總需求變動可以改變國民收入、物價和利率,啓動國際收支的收人和貨幣調節機制,所以財政政策成爲國際收支調節手段。

當一國出現國際收支順差時,政府可以通過擴張性財政政策促使國際收支平衡。首先,減稅或增加政府支出通過稅收乘數或政府支出乘數成倍地提高國民收入,由於邊際進口傾向的存在,導致進口相應增加。其次,需求帶動的收入增長通常伴隨着物價水平上升,後者具有刺激進口抑製出口的作用。此外,在收入和物價上升的過程中利率有可能上升,後者會刺激資本流入。一般說來,擴張性財政政策對貿易收支的影響超過它對資本項目收支的影響,因此它有助於一國在國際收支順差的情況下恢復國際收支平衡。

反之,當一國出現國際收支逆差時,政府可以通過緊縮性財政政策促使國際收支平衡。首先,增稅或減少政府支出可以減少國民收入,從而相應地壓縮進口。其次,抑制總需求會降低通貨膨脹率或使物價水平下降,從而有利於出口並抑制進口。當然,緊縮性財政政策可能促使利率下降和刺激資本流出。但是,政府一般是在充分就業和高通貨膨脹情況下推行緊縮性財政政策,因此它的基本作用方向是減少國際收支逆差。

2.貨幣政策

宏觀貨幣政策指一國政府和金融當局通過調整貨幣供應量實現對國民經濟需求管理的政策。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政府一般通過改變再貼現率、改變法定準備率和進行公開市場業務來調整貨幣供應量。由於貨幣供應量變動可以改變利率、物價和國民收入,所以貨幣政策成爲國際收支調節手段。

再貼現率指商業銀行以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辦理貼現時由後者規定的貼現率,它決定着市場貼現率和利率。當一國出現國際收支逆差時,中央銀行可以通過提高再貼現率,推動市場利率上升,促使國際收支平衡。首先,該國利率水平上升會吸引資本流入或抑制資本流出,導致資本項目出現順差。其次,利率水平上升會壓抑投資和消費需求,限制物價上升和收入增長,從而可以促進出口和減少進口。當一國出現國際收支順差時,中央銀行可以通過調低再貼現率促使國際收支平衡。

法定準備率是法律所規定的準備金與存款的比例。在一般情況下,商業銀行很少持有超額準備金,所以法定準備率決定着信用貨幣的規模。政府改變法定準備率一般是爲了調節國內經濟,同時該措施可通過改變利率、收入和物價來影響國際收支。有時,政府可以通過對非居民存款和居民存款規定不同的法定準備率,從而影響資本的國際流動來調節國際收支。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往往搭配運用。如表。

表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運用

經濟情況 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

衰退和逆差 膨脹性 緊縮性

衰退和順差 膨脹性 膨脹性

膨脹和逆差 緊縮性 緊縮性

膨脹和順差 緊縮性 膨脹性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作爲國際收支調節手段具有明顯的侷限性。這主要表現在爲解決國際收支失衡問題而採取的財政或貨幣政策可能同國內經濟目標發生衝突。因此,政策選擇財政貨幣政策實現國際收支平衡,必須注意時機。

3.匯率政策

匯率政策指一國通過調整本幣匯率來調節國際收支的政策。當一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政府實行貨幣貶值(Devaluation)可以增強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並削弱進口商品的競爭力,從而改善該國的貿易收支。當一國長期存在國際收支順差時,政府可以通過貨幣升值(Revaluation)來促使國際收支平衡。爲了保證國際間匯率相對穩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規定各會員國只有在國際收支出現基本不平衡時才能夠調整匯率。

4.直接管制政策

直接管制政策指政府直接干預對外經濟往來實現國際收支調節的政策措施。上述國際收支調節政策都有較明顯的間接性,更多地依靠市場機制來發揮調節作用。直接管制可分爲外匯管制、財政管制和貿易管制。

(1)外匯管制(Foreign Exchange Control)。外匯管制指一國政府通過有關機構對外匯買賣和國際結算進行行政手段干預。外匯管制機構通常是中央銀行,有些國家由財政部或外匯管理局進行外匯管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外匯管制持原則上否定態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8條款要求會員國對國際收支經常項目支付不加限制,不採取歧視性的復匯率措施,並在其他會員國要求下隨時換回對方因經常項目往來所積累的該國貨幣。其第14條款要求該條款簽字國每年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交關於取消外匯管制工作進展的報告,並就有關事項與該組織進行協商。

(2)財政管制。國際收支的財政管制指政府通過有關機構管制進出口商品的價格和成本並從而調節國際收支的政策手段。

各國常用的財政管制手段包括:①進口關稅政策,如提高關稅稅率來限制進口數量,或降低某些進口生產資料的關稅來扶植本國進口替代和出口替代產業的發展;②出口補貼政策,如對出口產品發放價格補貼和出口退稅等;③出口信貸政策,如官方金融機構向本國出口商或外國進口商提供優惠貸款、以優惠利率貼現出口商的匯票、政府對出口商或出口方銀行提供信貸擔保等。

(3)貿易管制。貿易管制指政府直接限制進出口數量的政策手段。政府可以通過加強貿易管制來緩和國際收支逆差。

各國常用的貿易管制手段包括:①進口配額制,即政府規定一定時期某種進口商品的數量限制;②進口許可證制,即政府通過發放進口許可證來限制進口商品的種類和數量;③規定苛刻的進口技術標準,包括衛生檢疫條件、安全性能指標、技術性能規定、包裝和標籤條例等;④歧視性採購政策,即要求政府部門大國型企業儘量採購國產商品,限制其購買進口商品;⑤歧視性稅收政策,即政府對進口商品徵收較高的銷售稅、消費稅和牌照稅等;⑥國家壟斷外貿業務,禁止私人從事進出口貿易。

5.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的國際協調

各國政府調節國際收支都以本國利益爲出發點,它們採取的調節措施都可能對別國經濟產生不利影響,並使其他國家採取相應的報復措施。爲了維護世界經濟的正常秩序,戰後各國政府加強了對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的國際協調。

(1)通過各種國際經濟協定確定國際收支調節的一般原則。關貿總協定規定了非歧視原則、關稅保護和關稅減讓原則、取消數量限制原則、禁止傾銷和限製出口貼補原則、磋商調解原則等。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規定了多邊結算原則、消除外匯管制和制止競爭性貨幣貶值原則等。這些原則以貿易和金融自由化爲核心,通過限制各國採取損人利己的調節政策來緩和各國之間的矛盾。

(2)建立國際經濟組織或通過國際協定向逆差國家提供資金融通,以緩解國際清償力不足的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向會員國發放多種貸款用於解決暫時性國際收支困難,並創設特別提款權用於補充會員國的國際儲備資產。借款總安排和互換貨幣協定要求有關國家承諾提供一筆資金,由逆差國在一定條件下動用以緩和國際收支逆差問題和穩定匯率。

(3)建立區域性經濟一體化集團以促進區域內經濟一體化和國際收支調節。當前世界經濟中的區域性經濟一體化集團主要有優惠貿易安排、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和經濟共同體等類型。其中最爲成功的是歐盟。它已經實現了商品和要素國際流動的自由化,制定了共同農業政策,統一了貨幣。

(4)建立原料輸出國組織以改善原料輸出國的國際收支狀況。不等價交換是許多發展中國家出現長期國際收支逆差的重要原因。爲了反抗原料消費國壟斷集團對原料價格的操縱,以發展中國家爲主的原料出口國建立了許多原料輸出國組織,如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銅礦業出口政府聯合委員會、可可生產者聯盟等。特別是石油輸出國組織通過限產提價等鬥爭手段,顯著地提高了石油價格,對扭轉石油輸出國的國際收支狀況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5)通過各種國際會議協調多種經濟政策,以提高經濟政策特別是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的效力。

各國的經濟政策可以相互影響,有可能使其作用相互抵消。各國領導人通過國際會議進行政策協調,可以提高政策的效力。例如,西方七國首腦定期舉行最高級會議,對財政、貨幣、匯率等多種政策進行協調,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它們之間的矛盾,提高了國際收支調節措施的效力。

國際收支逆差的影響

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逆差,一般會引起本國貨幣匯率下浮;如逆差嚴重,則會使本幣匯率急劇跌落。該國貨幣當局如不願接受這樣的後果,就要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即拋售外匯和買進本國貨幣。這一方面會消耗外匯儲備,甚至會造成外匯儲備的枯竭,從而嚴重削弱其對外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則會形成國內的貨幣緊縮形勢,促使利率水平上升,影響本國經濟的增長,從而引致失業的增加和國民收入增長率的相對與絕對下降。

從國際收支逆差形成的具體原因來說,如果是貿易收支逆差所致,將會造成國內失業的增加。如系資本流出大於資本流入,則會造成國內資金的緊張,從而影響經濟增長。

國際收支順差的影響

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順差,固然可以增加其外匯儲備,加強其對外支付能力,但也會產生如下的不利影響:

1.一般會使本國貨幣匯率上升,而不利於其出口貿易的發展,從而加重國內的失業問題。

2.順差固然可以加大國內的黃金和外匯儲備,但也會使本國貨幣供應量增長,而加重通貨膨脹。

3.將加劇國際摩擦因爲一國的國際收支發生順差,意味着有關國家國際收支發生逆差,易引起對方採取報復性措施。

4.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國際收支順差形成往往是由於出口過多所形成的貿易收支順差,則意味着國內可供使用資源的減少,因而不利於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

國際收支的調節政策

各國政府可以選擇的國際收支調節手段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匯率政策、直接管制和其他獎出限入措施等。這些政策措施不僅會改變國際收支,而且會給國民經濟帶來其他影響。各國政府根據本國的國情采取不同措施對國際收支進行調節。

1.財政政策

宏觀財政政策指+國政府通過調整稅收和政府支出實現對國民經濟需求管理的政策。它通常用做調節國內經濟的手段。由於總需求變動可以改變國民收入、物價和利率,啓動國際收支的收人和貨幣調節機制,所以財政政策成爲國際收支調節手段。

當一國出現國際收支順差時,政府可以通過擴張性財政政策促使國際收支平衡。首先,減稅或增加政府支出通過稅收乘數或政府支出乘數成倍地提高國民收入,由於邊際進口傾向的存在,導致進口相應增加。其次,需求帶動的收入增長通常伴隨着物價水平上升,後者具有刺激進口抑製出口的作用。此外,在收入和物價上升的過程中利率有可能上升,後者會刺激資本流入。一般說來,擴張性財政政策對貿易收支的影響超過它對資本項目收支的影響,因此它有助於一國在國際收支順差的情況下恢復國際收支平衡。

反之,當一國出現國際收支逆差時,政府可以通過緊縮性財政政策促使國際收支平衡。首先,增稅或減少政府支出可以減少國民收入,從而相應地壓縮進口。其次,抑制總需求會降低通貨膨脹率或使物價水平下降,從而有利於出口並抑制進口。當然,緊縮性財政政策可能促使利率下降和刺激資本流出。但是,政府一般是在充分就業和高通貨膨脹情況下推行緊縮性財政政策,因此它的基本作用方向是減少國際收支逆差。

2.貨幣政策

宏觀貨幣政策指一國政府和金融當局通過調整貨幣供應量實現對國民經濟需求管理的政策。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政府一般通過改變再貼現率、改變法定準備率和進行公開市場業務來調整貨幣供應量。由於貨幣供應量變動可以改變利率、物價和國民收入,所以貨幣政策成爲國際收支調節手段。

再貼現率指商業銀行以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辦理貼現時由後者規定的貼現率,它決定着市場貼現率和利率。當一國出現國際收支逆差時,中央銀行可以通過提高再貼現率,推動市場利率上升,促使國際收支平衡。首先,該國利率水平上升會吸引資本流入或抑制資本流出,導致資本項目出現順差。其次,利率水平上升會壓抑投資和消費需求,限制物價上升和收入增長,從而可以促進出口和減少進口。當一國出現國際收支順差時,中央銀行可以通過調低再貼現率促使國際收支平衡。

法定準備率是法律所規定的準備金與存款的比例。在一般情況下,商業銀行很少持有超額準備金,所以法定準備率決定着信用貨幣的規模。政府改變法定準備率一般是爲了調節國內經濟,同時該措施可通過改變利率、收入和物價來影響國際收支。有時,政府可以通過對非居民存款和居民存款規定不同的法定準備率,從而影響資本的國際流動來調節國際收支。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往往搭配運用。如表。

表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運用

經濟情況 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

衰退和逆差 膨脹性 緊縮性

衰退和順差 膨脹性 膨脹性

膨脹和逆差 緊縮性 緊縮性

膨脹和順差 緊縮性 膨脹性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作爲國際收支調節手段具有明顯的侷限性。這主要表現在爲解決國際收支失衡問題而採取的財政或貨幣政策可能同國內經濟目標發生衝突。因此,政策選擇財政貨幣政策實現國際收支平衡,必須注意時機。

3.匯率政策

匯率政策指一國通過調整本幣匯率來調節國際收支的政策。當一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政府實行貨幣貶值(Devaluation)可以增強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並削弱進口商品的競爭力,從而改善該國的貿易收支。當一國長期存在國際收支順差時,政府可以通過貨幣升值(Revaluation)來促使國際收支平衡。爲了保證國際間匯率相對穩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規定各會員國只有在國際收支出現基本不平衡時才能夠調整匯率。

4.直接管制政策

直接管制政策指政府直接干預對外經濟往來實現國際收支調節的政策措施。上述國際收支調節政策都有較明顯的間接性,更多地依靠市場機制來發揮調節作用。直接管制可分爲外匯管制、財政管制和貿易管制。

(1)外匯管制(Foreign Exchange Control)。外匯管制指一國政府通過有關機構對外匯買賣和國際結算進行行政手段干預。外匯管制機構通常是中央銀行,有些國家由財政部或外匯管理局進行外匯管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外匯管制持原則上否定態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8條款要求會員國對國際收支經常項目支付不加限制,不採取歧視性的復匯率措施,並在其他會員國要求下隨時換回對方因經常項目往來所積累的該國貨幣。其第14條款要求該條款簽字國每年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交關於取消外匯管制工作進展的報告,並就有關事項與該組織進行協商。

(2)財政管制。國際收支的財政管制指政府通過有關機構管制進出口商品的價格和成本並從而調節國際收支的政策手段。

各國常用的財政管制手段包括:①進口關稅政策,如提高關稅稅率來限制進口數量,或降低某些進口生產資料的關稅來扶植本國進口替代和出口替代產業的發展;②出口補貼政策,如對出口產品發放價格補貼和出口退稅等;③出口信貸政策,如官方金融機構向本國出口商或外國進口商提供優惠貸款、以優惠利率貼現出口商的匯票、政府對出口商或出口方銀行提供信貸擔保等。

(3)貿易管制。貿易管制指政府直接限制進出口數量的政策手段。政府可以通過加強貿易管制來緩和國際收支逆差。

各國常用的貿易管制手段包括:①進口配額制,即政府規定一定時期某種進口商品的數量限制;②進口許可證制,即政府通過發放進口許可證來限制進口商品的種類和數量;③規定苛刻的進口技術標準,包括衛生檢疫條件、安全性能指標、技術性能規定、包裝和標籤條例等;④歧視性採購政策,即要求政府部門大國型企業儘量採購國產商品,限制其購買進口商品;⑤歧視性稅收政策,即政府對進口商品徵收較高的銷售稅、消費稅和牌照稅等;⑥國家壟斷外貿業務,禁止私人從事進出口貿易。

5.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的國際協調

各國政府調節國際收支都以本國利益爲出發點,它們採取的調節措施都可能對別國經濟產生不利影響,並使其他國家採取相應的報復措施。爲了維護世界經濟的正常秩序,戰後各國政府加強了對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的國際協調。

(1)通過各種國際經濟協定確定國際收支調節的一般原則。關貿總協定規定了非歧視原則、關稅保護和關稅減讓原則、取消數量限制原則、禁止傾銷和限製出口貼補原則、磋商調解原則等。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規定了多邊結算原則、消除外匯管制和制止競爭性貨幣貶值原則等。這些原則以貿易和金融自由化爲核心,通過限制各國採取損人利己的調節政策來緩和各國之間的矛盾。

(2)建立國際經濟組織或通過國際協定向逆差國家提供資金融通,以緩解國際清償力不足的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向會員國發放多種貸款用於解決暫時性國際收支困難,並創設特別提款權用於補充會員國的國際儲備資產。借款總安排和互換貨幣協定要求有關國家承諾提供一筆資金,由逆差國在一定條件下動用以緩和國際收支逆差問題和穩定匯率。

(3)建立區域性經濟一體化集團以促進區域內經濟一體化和國際收支調節。當前世界經濟中的區域性經濟一體化集團主要有優惠貿易安排、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和經濟共同體等類型。其中最爲成功的是歐盟。它已經實現了商品和要素國際流動的自由化,制定了共同農業政策,統一了貨幣。

(4)建立原料輸出國組織以改善原料輸出國的國際收支狀況。不等價交換是許多發展中國家出現長期國際收支逆差的重要原因。爲了反抗原料消費國壟斷集團對原料價格的操縱,以發展中國家爲主的原料出口國建立了許多原料輸出國組織,如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銅礦業出口政府聯合委員會、可可生產者聯盟等。特別是石油輸出國組織通過限產提價等鬥爭手段,顯著地提高了石油價格,對扭轉石油輸出國的國際收支狀況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5)通過各種國際會議協調多種經濟政策,以提高經濟政策特別是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的效力。

各國的經濟政策可以相互影響,有可能使其作用相互抵消。各國領導人通過國際會議進行政策協調,可以提高政策的效力。例如,西方七國首腦定期舉行最高級會議,對財政、貨幣、匯率等多種政策進行協調,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它們之間的矛盾,提高了國際收支調節措施的效力。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 「什么是多头」分析国际收支、利率、汇率、国内物价、经济增长与就业、国际储备、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
  • 「华媒控股股票」沪深股市app怎么下载
  • 「北川维斯特商品交易所」外汇通详细资料大全
  • 「财星股票财经网」2015年期货铁矿石1601交割日
  • 「二线蓝筹股一览表」国内公司为什么都要去美股上市
  • 最新评论